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精神科医生、家庭治疗师莫瑞·鲍恩提出过一个概念“关系中的三角化”,即: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通过引入第三者,减少两个人之间的正面冲突,使关系暂时平衡。最常见的是一个家庭中父母吵架冷战的时候,习惯性将孩子当成传话筒,把彼此对对方的不满通过孩子来传达。明明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却要卷入无辜的孩子,让孩子成为痛苦的“夹心人”。很多夫妻说,过不下去了,但为了孩子,还是将就吧。我们总说,婚姻里别拿孩子说事儿,将就的婚姻,对孩子也没什么好处。而且,很多夫妻还不仅仅是拿孩子说事儿,还得把孩子当挡箭牌、当出气筒、当信息中介、当控制对方的人质……我们都知道,有时候孩子是夫妻关系的润滑剂,当爸爸妈妈吵架时,家里的第三方,也就是孩子,则成了你们的“裁判员”,父母以为是在缓和关系,其实这种“三角化”关系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伤害。01坏的情绪会传染人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南迪·内森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而这些负面情绪,也会传染给别人。网上看到一位18岁女孩小敏(化名)的“求援信”,女孩把自己看成了赵先生和夏女士(她的爸爸和妈妈)婚姻生活中的“第三者”。小敏今年18岁,是一名准大一学生,可是在别人都在憧憬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她却开始为父母担忧了,准确来说,是放心不下她的母亲夏女士。尽管,在外人眼中,小敏是优秀自律的孩子:成绩优异,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落落大方,共情能力特别强。但是,共情的背后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活得有多累。在小敏的记忆里,父母的争吵是家常便饭,几乎隔几天机会爆发一次。妈妈夏女士总是歇斯底里,爸爸赵先生擅长冷暴力,而小小的她成了他们中间的粘合剂。夏女士和赵先生是大学同学,从校园到白纱,他们也曾相爱过,但是这一切都因为赵先生工作的变动消失了。赵先生原本在体制内工作,后来他辞职下海,和朋友合伙创办了餐饮机构,门店从最开始的一家变成了6家,小敏成了同学羡慕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可是,随着爸爸的生意越做越大,妈妈的眼泪也越来越多了。都说男人有钱就变坏,赵先生也未能例外,他不仅背着夏女士给自己赌博的弟弟还债,还出轨别的女人,有一次夏女士认定赵先生出轨了她最好的闺蜜,和对方大打出手……更让夏女士无法接受的是,赵先生对自己父母的态度也越来越差了。这种感受不到关爱的婚姻生活终于让夏女士彻底崩溃了,开始在家里痛哭流涕摔东西。看着妻子在家没事找事,赵先生选择了消极应对,既不解释、也不沟通,每次矛盾爆发他都会摔门而走。接着夏女士就开始把目光锁定在小敏身上:“你给你爸说,他今晚不回来,我就死给他看……”小敏形容自己的心情是:“仿佛年少的我的身体里,已经住着一个三十六岁的婚姻不幸的女人。那时候的我连男孩子的手都没牵过,却要和我妈一起咀嚼一场失败婚姻里的龌龊。”02好心办了坏事每次看到夏女士崩溃的模样,小敏都忍不住心疼,年少的她不知道说什么话语来安慰妈妈,只会抱着她一起哭,那个时候她觉得妈妈就是天底下最可怜的女人。年龄稍微大些后,小敏觉得父母与其痛苦地纠缠在一起,不如离婚,于是开始劝夏女士:“放过你自己,也放过爸爸。”但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开始回忆自己和赵先生之间的种种,当年她不顾父母反对执意嫁给了一无所有的他,后来他说要创业,自己又动用了娘家的各种关系,自己这辈子只爱过他一个人,现在让她离开,她不甘心,她说自己不会让那些坏人得逞,气也要气死那些看笑话的人……在小敏的成长中,她最担心的事情,从来不是学习和考试,而是推开门,妈妈满脸是泪地坐在沙发上,用哀怨的表情对她说:“你去给你爸说……”为了缓和父母的关系,小敏曾无数次努力,她在父母之间不断为彼此说着对方的好,希望他们的关系能够回到从前。甚至在高考结束后她还给爸爸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期待他能像过去那样爱妈妈,给妈妈爱和安全感。可爸爸嘴上说着他会一直保护她和妈妈,但行动上却不愿意做任何改变,他们的关系依旧僵硬。终于,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小敏考上了一所名校,在她18岁生日宴的那天,她借机提出让父母带着自己去市里最好的酒店住一晚,原本她是打算给父母制造一个静下来沟通的机会,但是没想到一切都被她搞砸了。到了酒店后,小敏告诉父母:“我上大学后,能不能好好相爱,别再互相伤害?”可是赵先生依旧沉默不语,而夏女士则在一通号啕大哭后开始回忆往事,说着说着情绪激动,摔碎了酒店总统套房的茶杯。最后,赵先生愤然离开,一夜未归。那一刻,看着委屈的母亲,她觉得自己像个罪人一样,不如死去。03与家庭分离,是自救的第一步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孩子们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而和他们的父母联结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小敏的经历让人唏嘘,而像她一样有着类似经历的孩子却不在少数,他们就像是父母手里的筹码,被父母无情地盘剥利用,留下也许一生都无法治愈的伤痛,这样的孩子就是在婚姻中被三角化的孩子。三角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其实并不少见,它可以有效缓冲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张力,但是三角化则不同,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个“第三方”被固定了,就像前面说到的小敏,每次妈妈想表达对爸爸的不满,就会找到她,换句话说,雯雯的角色就在关系中被固化了。我们都知道,父母吵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但造成影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吵架本身,而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有人形容,这种感觉是:“我就像是父母的拳击手套,他们看起来是在打对方,其实都打在我身上。”被当成“传话筒”的孩子往往会比一般的小孩懂事,因为在父母的争吵中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两边讨好,他们甚至会企图通过共情来修复父母的关系,但是这种责任感和压力会让他们非常痛苦、为难、小心翼翼,担心自己的话或举动成为父母冲突的来源。最后父母的矛盾和情绪,好像都变成了自己的问题。《边界意识》一书的作者赖宇凡曾说:“你的界限就是你的情绪,边界只要被打破了,就会发出警告,让你知道你被越界了。”当你因为父母无法挽回的情感崩溃的时候,你应该告诉自己,无论他们是怎么解决矛盾的,也无论你多么关心战争的双方,这都不是你的战争。解除三角化的前提是家庭中的成年人要以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分离个体化。不要以消耗自己的方式拯救父母,也不要因为父母糟糕的生活、糟糕的命运而感到自责、愧疚。你是他们关系破裂的第一受害人,而不是“第三者”。摆脱“三角化”关系的影响,自救的第一步是学会与原生家庭脱离。先学会爱自己,等你有了能力,再来影响他们。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END-今日话题讨论:你如何看待父母吵架把孩子当成“传话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