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宋地方民俗观察之血腥的斗鸡运动南北镇 [复制链接]

1#

斗鸡,这种现代人看来与玩物丧志无异的不良嗜好,在历史上其实是一项很正经严肃的民间习俗。《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个记载,说的是鲁国大夫季平子与另一位鲁国大夫郈昭伯之间精彩绝伦的一场专业斗鸡比赛。

古代娱乐

孔子母国的两位贵族,斗起鸡来无所不用其极,却丝毫没有仁恕之心。为求胜出,季平子将芥菜籽捣碎成粉末,撒播在鸡的翅膀之下,以便于战斗中翅膀震动,粉末飞出,可使对方鸡眼迷失而无法睁开。

然而郈昭伯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更狠,直接在鸡爪上套一把铜制利刃,专门用来对付对方的鸡头,一砍一个准,非死即伤。逼得季平子没办法,只能在自家战斗鸡头上带个头盔才不至于输个精光。

斗鸡

以上是见诸于先秦史书里的斗鸡典故,不过在南宋时代的广南东路,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番禺一带,确实真的存在如《左传》记载一样的斗鸡习俗。

番禺人自古酷好斗鸡这种项目,这与两广一带的少数民族更加喜好斗鸡不无关系。番禺当地产的鸡,当地人有一套特殊的饲养方法,凡出栏的鸡个个凶猛强悍好斗。每当斗鸡比赛,就像人类的拳击比赛一样,也是各有各的战术。人们不惜以重金作为*注,所以观看比赛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的,非常激烈。

斗鸡

番禺人选择斗鸡非常讲究,鸡毛要稀疏而短,鸡头要坚硬而小巧,鸡脚要直而大,鸡身躯要瘦而有劲,鸡眼睛要深邃而皮厚,可以慢慢的向下注视,沉稳而决不轻举妄动。满足了以上几点要求的鸡,就是公鸡中的战斗机,每战必胜!

宋人笔记具体记载了番禺人是如何喂养一只合格的战斗鸡的。他们必先结草为墩,让鸡立在墩上。因为草墩面积狭小,鸡必须保持平衡。时间长了,鸡就练成了长时间立足草墩而不倾倒的本领。

南宋山水

喂鸡吃鸡食的时候,一定要把鸡食放在比鸡头高的位置,鸡要进食,必须挺胸抬头高高啄食,日久就能养成抬头挺胸而牙尖嘴利的习惯。接下来就要割去鸡冠,虽然有点残忍,但是可以在战斗中避免成为敌鸡尖嘴啄咬的目标。

还要剪刷鸡的尾羽,可方便其在战斗中灵活地飞跃盘旋;至于喂食方面,方法有很多。比如用长羽毛深入鸡的喉咙口,去除鸡的口水,然后用淘米水喂食,或者用水喷在鸡的两腋等等。

斗鸡

所有这些方法和套路都充满了血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只战斗鸡,只要上了斗鸡场,就必须死斗到底。一旦胜负已定,输的那只鸡也就非死不可了。只要是斗败了的公鸡,就再也不能反败为胜,它的归宿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盘中餐。

但常胜的鸡也没什么好嘚瑟的,它也会因斗而早衰,运动寿命极大的缩短。因为每次战斗,都会无限迫近死亡,实在是心理压力太大了。

番禺

番禺当地斗鸡比赛的规则,就是三个回合定输赢。

第一回合,两只鸡刚斗没多久,一只鸡有点失利,主人就会抱着他的鸡稍微休息一下,顺便给自己的爱鸡去除口水漱漱口,同时补充新鲜水分,畜养士气,以利再战。

第二回合,刚才失利的鸡养足精神,卷土重来,一轮攻势下来,轮到对方处于下风了。于是对方也抱着自己的鸡休息补充水分去了。都知道,就剩下最后一战了。

第三回合,决战回合两只鸡的主人都要退到安全线以外,不能在近前给予帮助了。二鸡的生死之战,一开始双方就用鸡爪奋力攻击,稍后则飞腾翅膀盘旋,来回用利嘴互啄。一方要是被敌鸡嘴巴啄而咬住,那敌鸡就会死不松口,还会伸出锋利的鸡爪助攻。这样的战术反复运用,成功率高的那只鸡必然是最后的赢家。

斗鸡

相比番禺人斗鸡的激烈程度,周边的少数民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就真的如《左传》上描述的那样施以“介肩金距”之技。也就是给斗鸡装备上护具头盔,鸡爪上安上锋利的刺刀,甚至还在翅膀里夹带着“暗器”用于迷瞎对方敌鸡的眼睛。

斗鸡开始,鸡爪飞踢,那安装在鸡爪上的“金距”刺刀甚至都能削断鸡头,所以这是先发制人的斗鸡战术。而翅膀下的“芥肩”暗器,则是在斗鸡呈胶着之势时,突发翅膀,芥末眯敌之眼,最后绝杀敌鸡。

南宋版图

自先秦以来,斗鸡之术往往伴以高额的*注,自是越发的复杂野蛮。每斗必决以生死,虽是鸡这种微末生物,也不得不成为人们获取暴利的牺牲品。因此宋人发出了“小人好胜,为此凶狠,荼*生灵,有伤天和”的感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