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史书,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鲜活的国粹武术史。
据《史记》记载:“自五帝以至秦……冬赛祷祠。”自远古*帝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有在冬季举行“竞赛活动以祭祀祖先”的先例。竞赛活动到底有何内容?在许多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岩画中,有许多与巫术相结合的“较武”内容。只不过那时候没有特制的擂台,大家聚集起来,在广场上看勇士们表演。
秦汉武术比赛擂台
秦汉时期,角抵盛行,主要用于娱乐活动。除了在民间,角抵也进入宫廷。秦二世是角抵的第一号粉丝,为看角抵,几乎是废寝忘食,“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之中矣。”
关于秦汉时期的“擂台”形式,在年出土的一把木梳上有过描绘。
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木篦画《相扑图》
画面上三人上身赤裸,下身穿短裤。左边一人平伸双手(与现代武术散打“开始”的口令手势一致),似乎是比赛的裁判。周围有半月形的弧线,应该是比赛的帷幕,画面的上部有帷幕结带。此时的角抵比赛,应该是在帷幕中进行的。而比赛场地则为平台。
明代《忠义水浒传》有关比赛擂台的描述
宋代相扑盛行。无论是宋代宫廷宴会上,还是民间的“勾栏瓦肆”,都有相扑运动。《梦梁录》记载:“杭城有周急快、王急快、杨长脚……嚣三娘、黑四姐等女众。”
由此可见,宋代除了男子广泛参与相扑格斗之外,女子也有参与,且有许多高手。除了相扑表演,宋代还有许多正式的比赛——打擂台。
在明万历年间《忠义水浒传》中“智扑擎天柱”的章节,有一副插图描述了宋代擂台的形制:
约一人高的木质长方形擂台,插有旗幡,四周开放无遮挡。
明代万历版本《忠义水浒传》“燕青智扑擎天柱”
现代拳击擂台进入中国
中国古代的擂台规则混乱,擂台大小、材质与高度也无统一的标准,时而高台垒筑,时而“画地为牢”,并未出现真正的“台面”。时而石块、夯土堆砌,时而木台搭建。时而规定点到为止,时而又规定“签订生死契约”“非死即伤”。
年,英国著名拳击家杰克·布劳顿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击规则,规则中规定:“在比赛过程中,如一方被击倒在地,经30秒不能起来,即为失败。当一方倒地后,对方不能再继续进行攻击。”
最早期的拳击围绳擂台
年,拳击规则进行了修改,第一次明确要求:“比赛时拳台四周必须围起围绳”。
年,西方拳击界正式提出要与中国武术进行对抗赛,由上海远近闻名的武术家王子平带领八名武师,代表中国武术毅然对战西洋拳击,决心为国人争光,打败洋人。比赛是在上海回力球场举办,比赛的拳台便是“围绳擂台”。俄国拳手马索罗夫和15岁中国小将蔡龙云的比赛成为焦点。最终,这场比赛蔡龙云3:0战胜马索罗夫取得胜利。
围绳擂台内,蔡龙云对抗西洋拳高手
这也是在中国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传统武术和拳击围绳擂台“共存”的画面。
武术散打专业比赛擂台
年,在第四届全运会期间,国家体委安排浙江省和北京体院散手代表队去往石家庄,与河北省散手队进行表演赛。这次的比赛没有采用一般意义上的擂台,只在有相关保护措施的地面上画一半径为三米的圆圈,出圆即判出界,类似于现在的下台,安全性也与从前高台垒筑相比得到了保障。
年中港泰拳师擂台赛
年9月,全国散打比赛在兰州市举行。本次比赛在此前散手对抗表演赛的基础上,首次进行设台比赛。台高60厘米,长、宽各为8米,中心有一幅太极图,旨在突出我国的民族文化与特点。微微高出地面的台面和四周用于保护的安全措施不仅保留了擂台比赛的竞争性,也极大地保障了运动员的身体安全。自此,武术散手的比赛与擂台形式被确定下来,极大地表现了中华武术的风格。
年2月28日至3月2日,北京国际武术散手邀请赛在首都体育馆举办。49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擂台也更加规范。比赛在“高80厘米,长厘米、宽厘米”的方形擂台上举办。
第九届散打世界杯武术散打擂台
武术散打职业比赛擂台
为将武术散打推向市场,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进行了积极地尝试。
年,开始运作“武术散打南北争霸赛”;年推出“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与此同时,举行了3次“搏击职业试点赛”和2次“搏击水上擂台赛”。
年3月25日,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开赛,比赛采用了“国际标准拳台”。《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竞赛规则》规定:
“拳台宽度为7米,呈正方形。拳台围绳从内侧量为6米,呈正方形。台面应高出地面至少90厘米,但不超过厘米。”
赛季散打王四角围绳擂台
中国职业搏击第一次在“竞赛规则”中将“围绳擂台”的传统固化了下来。
赛季《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竞赛规则》作了重大改变,在第一章《场地与器材》中规定:
“比赛时使用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标准擂台,并应符合如下要求,擂台对边距离为8.5米,呈六角形。台面边长4.9米,围绳与台边内侧距离为50厘米,台高厘米。”
赛季散打王六角拳台
年,世界职业散打王争霸赛开赛,比赛重新恢复了传统四角围绳擂台。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唐玙璠
责任编辑: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