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不离三体式
形意拳“三体式”,乃形意拳之基本拳式。
“三体式”不但初学者要站,数十年练拳有素的形意拳家也要经常站。因此,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称。
为什么叫“三体式”?它的主要意义及其应用又是如何呢?
一、什么是“三体式”?
“三体”即头、手、足三体。站则为桩,行则为拳,在窍即上中下三丹田,又称“三才式”、“三才桩”。
古拳论说,“天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天以阴阳相合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帝内经太素》在阴阳篇中说:“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象人事以养五脏”。
从现代生理学看,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各种信息都要集中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拳论中有“头为一身之司令部”之称。
手有变化之灵巧,临敌运招,莫不以手法为多见。
足为全身之根基,根基稳,动作运用自如,发劲均整;根基不稳,身法必致散乱。可见审敌在头,应变在手,取势在足,三者缺一不可。
二、三体式的健身与技击作用
1.健身作用
从中医学的观点来认识,“三体式”无论是静站或走架,它的直接目的即养神。因为“神”为人身之主宰、统领支配各个内脏器官,如果“神”经常得到保养,从而使经络脏腑四体百骸的机能得以协调平衡;“神”若受伤,人体各个部位就有产生疾病的可能。
因此,行动时要求心静,神宁体舒,气肃,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以意引导,一动俱动,一静俱静,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协调一致,以及一系列的曲伸开合争拧反侧等运动,使大脑皮层在运动中出现有节奏的兴奋状态,对中枢神经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三体式”要求三节相随,三节者,手为梢节,身为中节,脚腿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各分三节,即: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等。每一动必须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一连串伸长挺拔之劲。在外形上就形成了躜滚、拧翻、争裹、抱撑的螺旋运动。由于这种螺旋运动是一种近似直圈的运动,在打法上采用守中打中,所以就必然形成另一个特点,即“肘不离胁,拳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的摩擦运动。
2.技击作用
《形意拳论》在解释这个动作的技击技击要领时说,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躜也,落者翻也,起为躜,落为翻,起为横之始,躜为横之终;落为顺之始,翻另顺之终;头顶而躜,头缩而翻;腰起而躜,腰落而翻。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
“顺”为纵,拳式为“劈”,劈就是“发”,“发”又是“横”的开始,以此周而复始无端可寻。
例如“三体式”起时出躜拳以接敌劲,对方一旦挨着前小臂,我即腰腿一起用力,即产生绷劲,同时用拳躜击对方胸、面及咽喉处,此即“起亦打”,奏效即为“落”;对方如用另一手解脱,我翻手为劈或用左手追劈,此即“落亦打”,不打即为起。起落如水翻浪,方是真起落也。无论如何,起躜落翻,往来总是肘不离胁,拳不离心。
“横”实际上就是一种看正似斜、看斜似正的“绷”劲,当对方拳打来时,我即以前小臂绷住对方来劲,使其劲力悬起而不能着落,并逐步加大绷力将其根掀起,然后一翻“劈”成落式,敌必应声跌出。“劈”即为顺,顺也为“纵”。“横”的优点就在于不抢、不闪,挨着便是招。没有“针锋相对”的冒险弊端。“拳去不空回”,来去皆为打。这就是”肘不离胁,拳不离心”的应用原理。
这种步法如能坚持久练,两腿则刚劲有力。在应用上,常见有“踩、撞、铲、踹、蹬、点”等腿法,因此,形意拳家称“腿打七成手打三”。
三、“三体式”的劲法
人有一股子蛮力,在某些方面是有益的,但作为一种技击光凭蛮力是不够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个弱点。因此,还要有能刚能柔,迅疾万变,快速反映的技击能力才行。所以第一步了定要先消除僵劲。
什么叫僵劲?僵劲就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中形成的一种力。也是在人体各部互相作用下产生在身体内部的一种本能力。所以要想消除僵劲,只有通过站桩,逐步揣摩体会才能达到。
站“三体式”桩法不同于单纯的养气功。由于设式的原因,初学者往往被认作难事。站后不但松不下来,反而倒觉十分别扭,不舒服。但过一段时间,就感到舒服多了。
练“三体式”桩法最主要的是要练出整体劲。这个整体劲表现在外形上,就是周身各个大小关节全部产生争力,并使其拧曲反侧、纵横兼顾。周身的肌肉群没有一处松懈的地方。同时,下意识地使面部肌肉、胸腹肌肉相继放松。在劲力上始终保持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似有若无的高度平衡力。这样就可基本达到一反前者的僵劲,而成为富有弹性的内劲了。
“三体式”尚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出手如钢挫,回手如钩杆”。就是说,一出拳要求有三种劲法,即掀劲、逼劲、按劲。掀在腰腿,逼在肩肘,按在掌胯。
例如水上行船,不论是轮船,还是一般木制鱼舟,船头都是棱形的。这就是因为物体的面积和阻力成正比,物体相接触的面积越小,那么它的阻力也就相对减少,相反就越大。在散打时,如果用直拳打击对方,这样受力面积大,阻力也就大。体力相当的人,这样的作用是不会很大的。既使能把对方打伤,自己的体力也得以消耗,或者两败俱伤。相反,如果采用顺应对方的劲路,改其道而复还其身的弧形运劲,敌根势必为我掀起而跌出。故能发挥我以弱胜强,以逸待劳的作用。
“回手如钩杆”也有三种劲法,即按劲、引劲、带劲。双方接劲后,我手按在对方小臂之上,沾住彼劲,顺其劲向回引来,并由转体向身侧带去。此一按、一引、一带,敌根必为我动,即不动,身也背,被按之手不得动,门户打开,此时攻之实悴不及防也。当然,这不仅限于此,实践证明,如能掌握这些要领,并能举一反三,深研默化,定能收到灵活多变得心应手的技击本领。
四、“三体式”练法
1.身体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跟靠拢,脚尖外展90度,眼向前平视,意念集中。
2.左脚尖里扣,成45度角,眼平视,面部自然放松,舌抵上腭,五指微分。
要点:头顶项竖,颏收齿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坐胯,谷通内收(谷通即肛门),足心涵空,五趾平扣。
3.两手从身体两侧缓缓而起,随之沉肩坠肘、抬与肩平,手心向下,两脚不动,面正身斜,目视正前方。
要点:两手侧平举时、宜慢不宜快,要含胸圆背、护臀、吸跨、提肛,手向上提、心气下行,面部自然放松。
4.两手向前合拢,待两手大指中节相靠近时握拳,使拳眼相对,其它部位不变。继而两拳回收、拳面相对,待收至颏下时往下压,拳心向下,同时轻轻呼气,随呼气曲膝下蹲,右脚尖随之向左脚尖靠拢;两膝相吸,两股相裹,胸转向正前方,随蹲身,两拳压至肚脐处。
要点:注意每个运动环节,均用意引导。两掌侧平举,以及向前向回收拳时,全是吸气,往下蹲身压拳时转呼气,呼吸要自然得当,不可憋气或大口呼吸,要吸之微微,呼之绵绵,而且呼吸要和动作配合好,“起而吸,落而呼”,要求自然匀整。下蹲时,膝盖不得超过脚尖。这样久而久之在意气力方面,可得到锻炼。
5.右小臂外旋,肘尖随贴胁上行,同时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重心落在右腿。左膝向前顶劲;右膝向上挺劲,左膝稍屈,膝盖与脚跟上下呈垂直线。拳出高与嘴平,坐后腿,眼看大指根节。
要点:蹲身压拳为蓄势,要做到“四象”,即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中庸不偏不倚之势。
6.右拳攒出后,左脚向前蹚出一步,后脚稍跟步(初学时可以不跟步)同时左臂外旋,以肩催肘、肘催手,经颏下攒出,当左拳拳轮与右拳拳轮相近时,两拳变掌,掌心向下,左掌由掌指至肘尖处象锉刀一样向前向下锉出去,虎口圆撑,眼看食指;右掌同时掌心向下,大指根节向里经胸腹中线磨擦回拉,大指尖贴紧肚脐,大指鱼际处紧贴小腹右侧,虎口圆撑,食指上挑腕部下塌,两肱曲伸,似直不直,似曲不曲。眼看左手食指,重心仍在右腿。
要点:左右两掌要同时前伸后拉,同时到位。落式后要求鼻尖、指尖(食指)足尖三尖相对,两脚脚趾前顶下扣,足心涵空,两脚尖均向里扣劲;两脚跟均向外拧劲,两膝有相吸之意;两股有相裹之意。初站时,后腿不宜过曲,一般使大腿垂直,小腿略前倾,前脚跟至后脚尖相距40至50公分即可,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身高适当调整,不必拘泥。切忌造成叉腿,即“人”字形虛实不分的病态。落势后,前腿负担全身重量的十分之三;后腿负担全身重量的十分之七,或“四六”分。
脚尖与膝盖要方向一致,内含裹劲,但不要造成蹩脚。即后腿膝盖里拧、脚尖外撇、脚外缘悬虚,下肢形成“X”腿。腿宜蹬劲,腰宜挺劲,胯宜塌劲、头宜冲劲、肩宜撑劲、肘宜垂劲、前掌宜顶劲、后掌宜按劲,五指宜伸劲,前脚宜踩劲,后脚宜拔劲,前膝宜顶劲,后膝宜伸劲,两膝宜合劲;吸则深不可测,呼则远不可及,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心意气力形俱备“三体式”成矣。
站粧时切注意要用意不用力,有力则滞,内气不易通达。内气不通,久则致病。所以出手投足要力求自然,不可故作姿态,周身各个关节要悠然挺拔,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呼吸勻清。
五、“三体式”应用范例
1.正劈法
①彼方如用左拳向我胸面部打来,我即出右攒拳,用右小臂接住彼左小臂,在攒劲同时,略一拧腰即为横劲,小臂里旋即产生绷劲。敌根掀起随翻掌劈彼胸面部、左掌辅之、彼必跌出(图1.2.3)。
②假如彼用右拳向我胸腹部打来,我速用右掌从彼肱部用力捋回,继而左手管住彼右小臂外侧,使其处于背势而不得应变,(不要来握彼方)右掌捋回后不停并急速弧形上提向彼左面部打去。此势虽系我两手交替管彼一手,但我是以静待动,虽后发而先至,使敌不知所措、属惊战之数,这是“三体式”最基本的手法之一,左右皆可练之(图4.5)。
2.侧劈法
①彼用右拳击我面部,我即侧身绕行,向彼之右脚右侧上右步、同时右手经彼右臂下方外侧绕行复挤压其右小臂,上左步用左掌向彼之右肩后背肋打去(图6)。
②彼用右脚向我胸腹部蹬击,我随势含胸收腹坐胯、左掌轻轻管住彼蹬脚,右手顺彼瞪腿之胫部由上经外侧髐骨处,向下向里向上(股二头肌处)缠绕绷起,同时上右步加挤抗之劲,使彼处于背势,彼如欲左转身化解并翻击于我,我即上左步占其中线、左掌同时拍击彼右肩部;右掌经彼大股内侧拍击彼小腹处。腰腿手一齐用力,彼必跌出(图7.8.9)。
3.插步跌法
彼如上右步出左拳向我打来,我即上右步插向彼右腿右后方,同时用左手向左前下方采彼左腕,右掌速向彼左肩劈去,彼必跌(图10)。
以上仅举几例以飨初学者参考,须记“万不离三体式”,学者可举一反三悉心领悟。
(曹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