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土壤难长“常青树” 输两次球已是底线
昨天在男团A组中,中国男队以3比0击败了瑞典队。赛后男乒主教练刘国梁见们正在采访瑞典45岁的老将佩尔森时,开玩笑地说:“在你面前,马琳还只能算是年轻队员。” 其实马琳今年已经32岁了,刘国梁近来每次谈起马琳的时候,总爱称他是“打一场少一场”;而中国队另一位老将王励勤已经淡出乒坛。环顾中国乒坛的土壤,为什么在我们这方土壤就长不出像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塞弗那样的“常青树”呢? “这与中国乒坛的特殊国情有关。这几年大家一见到马琳、王励勤,就不由自主地问:‘你们老了,什么时候退役啊?怎么不给年轻队员留一点机会?’”刘国梁说,“如果马琳、王励勤打到四十多岁,或者我和孔令辉打到四十多岁,中国乒乓的霸主地位恐怕就没有了,所以假设‘老瓦’这么优秀的队员生在中国,他也一定早退了。” 刘国梁判断“老瓦”或佩尔森“一定退了”的依据,就是比赛的输赢。他说:“在瑞典他们可能输四五届世乒赛都没有关系,只要赢一届就行了,但中国基本每届都要拿,给你输两次球的机会就已是底线了。” 从昨天对马琳的比赛看,虽然佩尔森赢了一局,但总体看两人已不在一个档次上了,以至于刘国梁赛后表达尊敬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佩尔森始终在亮剑,尽管现在已无法伤到我们了,但他起码有这种勇气。”那么支撑佩尔森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刘国梁认为,除了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把打乒乓球当成一种工作,而这在中国目前还是行不通的。“欧洲乒乓球高手打到最后就是一个工作,他们打得好的时候一年能赚100万欧元,年龄大了,水平下降了,一年也能赚到10万,他们会认为这项‘乒乓球工作’完全可以接受。但中国运动员从小被灌输的是为国争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支撑着他们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如果仅为了一两百万让他们去克服佩尔森面对的困难,他们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了。” 世乒赛·链接 “常青树”佩尔森 1989年就是在这次多特蒙德世乒赛的这个馆里,他与瓦尔德内尔等一起以5比0横扫中国队,夺得了斯韦斯林杯,随后的两届世乒赛,佩尔森也是瑞典队卫冕斯韦斯林杯的功臣,并于1991年千叶世乒赛成为了男单世界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佩尔森成功杀入四强,震惊乒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