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睿君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在工作、求学的道路上脚步匆匆、忙忙碌碌。然而,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只为用善举挽救一个个或将逝去的生命,用善心照亮一个个被疾病的阴霾笼罩的家庭。
这群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他们用大爱创造生命接力的奇迹,他们唱响生命的赞歌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年,中华骨髓库甘肃分库建立。经过十多年发展,甘肃分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志愿捐献者已达4.2万余人,已有44位志愿捐献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其中向国外患者捐献2例、向国内患者捐献41例。
今天,记者将笔触对准我省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记录下他们成功捐献背后的故事……
故事一
卓大标,22岁,我省第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现为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
眼前这个阳光、帅气的瑶族大男孩就是卓大标。
年9月,因为求学,卓大标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来到千里之外的甘肃兰州。第一次独自离开家乡、离开故土,卓大标满心是喜悦、满眼是新奇。离开家的第一站,他便顺道去了西安。在那里,他往返用时12小时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华山。
篮球、游泳、拳击、跑步、网球……凡是运动项目,卓大标样样都喜欢。大一期间,学校举办运动会,他报名参加业余组男子短跑比赛并一战成名,成了校园里的“体育明星”。
年5月,省红十字会的献血车开进兰州理工大学,卓大标和许多同学一起加入献血队伍。献血过程中,卓大标详细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后,自愿成为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随时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骨髓功能衰竭、部分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性疾病、部分遗传性疾病等的有效方法,绝大部分移植所需的造血干细胞都来自于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袁博介绍说,通常情况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经过入库、再动员、高分辨配型、体检、正式捐献五个步骤。“第一次抽血后,志愿入库的人员有7天‘静思期’,7天后依然志愿捐献,我们才将血样归入中华骨髓库。”
年5月21日上午,历经4个多小时,卓大标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晚,受捐者顺利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得知受捐者还是个孩子时,卓大标激动地说:“我很高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我希望他长大后也能常常帮助他人。”
在病床上静养了多半天,卓大标再也“躺”不住了,迫不及待跳下床活动筋骨。身体状态告诉他,捐献前后没啥两样,浑身上下依旧有使不完的劲。
成为我省第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后,卓大标人气飙升,成了全省高校学生心目中的“明星”。他向身边同学详细讲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过程,动员大家积极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行列中来。
故事二
王秀鹏,26岁,我省第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现为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中心卫生院临床医生。
见到王秀鹏时,他刚刚结束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后的体检。结果显示,身体状况良好,各项健康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年1月14日,王秀鹏在兰州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我省第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回想起曾经的经历,他心里仍有一种成就感,“能够让另一个生命得以延续,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何况我是一名大夫,救死扶伤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年,从小就立志学医的王秀鹏如愿考入甘肃中医药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了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工作人员在校园内宣传的相关知识后,王秀鹏决心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中来。
年8月,得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吻合时,王秀鹏医院血液科实习,他当即表示同意并在《捐献同意书》上签字。
“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并没有半点紧张和担心。”王秀鹏解释说,“我见过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全过程,也了解捐献之后对人体没有伤害,所以我心里感到很轻松。”
年10月,与该患者高分辨配型相合后,王秀鹏开始为成功捐献做准备。不再饮酒、注意休息、加强锻炼……他深知,只有保重好身体,才能帮助到另一个等待他挽救的生命。
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之前,王秀鹏被连续4天注射“动员剂”,只为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袁博介绍说,现在“捐献骨髓”已不再是“抽取骨髓”,而是“献血”了,这大大提高供者的安全性。
造血干细胞存在于人体的骨髓中,只有极少数会到血液中“旅行”。过去,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获得造血干细胞,因此被称为“骨髓移植”。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实现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称为“动员”。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这种方法称为“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正如袁博所说,4个多小时的捐献过程如献血般轻松顺利。成功捐献后,王秀鹏收到一封受捐者家属的感谢信。他在回信中写道:“咱们互不相欠、相互成全。我成全了你们延续孩子生命的心愿,你们也成全了我悬壶济世的从医初心……”
故事三
孙道兵,48岁,我省第18、1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现为金川集团物流公司维修车间员工。
年,因常年无偿献血,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年轻生命,孙道兵荣登“中国好人榜”。面对如此殊荣,他平静地说:“救人这件事,换做是谁都会这么做的。”
年2月的一天,孙道兵首次在金昌市无偿献血。这次尝试让他对献血有了进一步科学认识。此后,孙道兵每年坚持无偿献血两次,每次—毫升。
8年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工作人员向孙道兵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并动员他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孙道兵爽快地答应了。他回忆说,自己早有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想法,这正好是一次机会。
等待配型是个漫长的过程,孙道兵清楚地记得,采集入库血样时,不仅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还特意留了好友的联系方式。“我这么做,就是怕有人需要我捐献时,却找不到我。”
时隔5年后,孙道兵的这一举动,却成就了一个15岁少年的生命之托。
年年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另一名患有血液病的患者初配成功后,孙道兵开始为正式捐献做准备。由于当时我省医疗机构还不具备采集造血干细胞能力,他只能多次往返浙江省杭州市,医院接受采集。
年4月24日是孙道兵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日子。5个多小时的捐献过程中,尽管孙道兵偶感不适,但他依旧坚持不用其他药物,一定要把最好的造血干细胞捐给对方。
年11月28日,该患者再次需要造血干细胞,孙道兵又一次奔赴杭州进行捐献。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受点皮肉之苦,细胞还能再生,生命就只有一次。“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所以不管捐几回,我都要救人救到底。”
所谓配型成功,即指捐献者和接受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在同卵(同基因)双生兄弟姐妹中HLA相合几率为%,非同卵(异基因)双生或亲生兄弟姐妹HLA相合几率为25%,非血缘关系的HLA相合率一般是万分之一。由于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很难在亲属中找到供者,只能依靠社会上的捐献者无偿提供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
袁博认为,每一次捐献过程,都是对自己以及全体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一次精神洗礼。“每一位捐献者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我们要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这既是对社会的促进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呼吁,更多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热心公益的年轻群体,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中来,共同保护生命和健康。-08-1:00:00:0为延续生命接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故事/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