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除了完整人格的塑造,让孩子们更快乐,更健康以外,还能让他们更易融入社会,懂得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取得成功,如何面对失败......
在这个看成绩的时代,不禁让很多人心里产生一句潜台词——“运动可没有其他事情重要啊。”
网络段子曾说,“要让中国足球在十年内赶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门足球。”由此也能看出,家长更愿意孩子把时间花在能带来“具体好处”的事情上,至于身体嘛,以后“成功”了,再慢慢锻炼吧。
但养成运动的习惯,从来都不只为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更为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这种培养,越早越好。
不论男孩女孩——只要一在运动场上奔跑起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觉得这种运动的感觉棒极了!许多孩子甚至想真正学体育,成为专业队里的正式一员。为什么坚持体育运动是个好想法呢?因为运动不仅让孩子们快乐,而且也让他们更健康,更易融入社会。
1、体育的魔力
成年人常常发现孩子是非常好动的,必须把孩子天生的好动性激发出来,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运动可以让孩子好好地释放自己过多的能量。和其他朋友一起在拳击台上进行拳击、一起在课堂中释放快乐,孩子收获了开心的时光,还收获了友谊。2、和感冒说再见
在晴朗的天气运动能让孩子呼吸大量的新鲜空气,让人不愿外出的阴雨天或大风天也仍然是运动的“好天气”,可以选择更多的室内运动,比如:室内体适能,记住:出门锻炼才能够加强身体的免疫能力,让孩子更好的自主抵抗感冒。
3、身体倍儿棒
青少儿不需要有目的地去开展力量训练来锻炼肌肉。运动时,肌肉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跑、跳等动作都可以加强孩子的腿部肌肉和上身肌肉,让青少儿在完成一系列动作时保持平衡和身体的稳定。
运动的一大好处就是,不会单独只锻炼某一个身体部位,而是能够灵活多变、形式丰富地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而身体各个部分的肌肉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儿提前防止可能的受伤,也能更好的支撑青少儿的骨架发展。
4、给孩子处理挫折的机会
现在的青少儿,几乎就是在蜜罐子里生活着。衣食无忧、玩具成堆、随心所欲,还能到处旅游。一间大房子、一块绿草地、屋里点灯电视电话,室外绿树鲜花,在家中这个小环境中,哪有什么苦能让孩子吃?在这种环境中,要想培养出能吃苦、有毅力的孩子,光靠父母的说教,还远远不够。
运动是最好的途径之一。除了让青少儿身体上吃苦,运动最考验人的一点,还是“重复”——比如青少儿格斗,从拳击技术、战术角度来说,提高了练习者快速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拳击内涵来说,培养了练习者沉着冷静、谦让守礼的性格,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心态等。
所以青少儿练习拳击,对身心健康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正面的影响力。
5、告诉孩子真实的生存法则
运动场,其实就是微观的人生。不是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的。
更不是每一场比赛,都是绝对的“公平”,比如打分,裁判具有第一权力,我们或抱怨、或忍耐,也绝不能在教练做出指示和安排前,有任何表示不满的过激行为,因为我们得为接下来的比赛着想。
这种“不公平”,铺满在青少儿将来的路上,运动的经历,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讲清这些大道理。
6、给孩子前进的自信
诚如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在接受杨澜的访谈时,曾经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有意无意当中,体操对我的一些素质给了很多培训,包括怎么面对困难、怎么样能去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怎么样去树立一个目标、怎么样坚定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这个目标。”
而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考虑,也要注重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
体育特长在国际教育升学背景下,是一个重大加分项。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无论是贵族学校还是平民阶层,体育生永远都比学术全优生,奥数牛娃更受人欢迎。
7、坚持不放弃
在俱乐部训练、参与训练的孩子必须学会坚持。训练不是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可以不参加的。即使孩子某一天因天气不好而没有兴趣参加训练,仍然应该坚持下去。因为孩子应该明白,参加体育训练,会让自己从运动中学到纪律、责任和坚持不懈。
培养孩子运动习惯的误区和建议
现今,随着家长眼界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发展自己的运动项目,但也容易走一些误区,下面给大家一些建议:一、孩子感兴趣,而不是家长感兴趣我的一个朋友,送女儿去学击剑,报班前,俱乐部的教练和管理者反复问了她女儿两次:“你是不是真的有兴趣?而不是你妈妈感兴趣。”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孩子只是为了满足爸妈对某些体育项目的“向往”而接受训练,训练的质量不会高到哪里去。对于青少年业余运动爱好者而言,自己感兴趣才是保证“坚持”的主要因素。毕竟,在进入青少年时期,体育运动开始有了“残酷性”,不是玩玩就可以持续下来的。
但孩子的“三分钟热度”还是需要呵护的。关于训练的强度,教练有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孩子们维持住兴趣,训练的量和频率都要科学安排,不要每天都训练。更不要每周都抽出一大段时间集中训练,如果训练太多,会使得小运动员到20岁左右就停止发展,等于是提前发掘了潜力,导致未来的枯竭。
她女儿在过去两年参加了许多击剑比赛,期间既拿过全英青少年银牌,也在小组里就以1:5被淘汰,有过自己背包随队去欧洲参加比赛的无助,也面临过比赛中伤到对手的内疚,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二、抛弃仪式感
不少父母是“设备控”——孩子一旦表示对某项运动的兴趣,二话不说,赶紧买最好的设备,找最好的老师,结果因为花了钱,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了,脑子里有了一种“你不学出点成绩来,我这钱不是白花了吗”的想法,反而被绑架了。其实,运动这种小习惯,从家里开始培养,就是极好的。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是个资深足球迷,有了孩子之后,把家里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腾了出来,划出一个小小的球门区间,他跪坐在地上充当守门员,教孩子射点球。等到孩子大了一点,他就带孩子到院子里去踢球,设备还是很凑合——用一条长椅的椅腿,就当球门,这时的训练是传接球……这样的游戏充满乐趣,父子俩也创造了很多回忆。现在,他的儿子和他一样,是个超级大球迷。父子俩周末有空就结伴去踢球。三、尽可能到户外去
室内运动诚然好,但户外运动往往更能给孩子陌生环境的挑战。英国民间机构“国民信托”年曾整理多名12岁左右孩子的“最喜欢的户外活动”,跑步、长途骑行、登山、山洞探险、野外夜行、在大海里游泳、攀岩、骑马等运动,都在清单上。这份清单给我们的提醒是,运动给孩子健康体魄,塑造孩子完整人格,但最根源的,是加深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所以,万不可“比赛成绩”成为运动的第一目的,不然,运动就不再是运动,而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培养出的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机器。锐邦健身,我们的努力只为每一个平凡的你。
锐邦分店详情如下:
分店一慈溪“锐邦篮球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