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先读:
年,西方记者谈到香港,毛主席:暂时不需要归还,将来再商量
毛主席问:我死后会发生什么?邓小平答:可能天下大乱*阀混战!
年8月,《齐鲁晚报》以一则长篇通讯---------《一位选择了中国的美国老兵》为题,报道了定居中国50年的原美国大兵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的感人事迹,在文章中,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以下简称“老温”)道出了生前的唯一遗憾: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加入中国共产*。
这篇文章刊发后不久,很快引起了当时山东省委书记的重视,于是,山东省委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请组织部门全力研究老温的入*问题。
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前美国大兵,缘何受到省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呢?美国人老温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经历呢?
年3月,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小镇上的一个工人家庭,温纳瑞斯兄妹4人,他在家排行老大,下面有3个妹妹。
温纳瑞斯的祖父早年间从希腊移民到美国,父亲当过煤矿工人和清洁工,在贫富差距大、阶级固化的美国社会,温纳瑞斯家族要出人头地,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年,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给本就捉襟见肘的温纳瑞斯家族雪上加霜,温纳瑞斯作为家中的长子,不得不从中学开始靠打工补贴家用。
中学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温纳瑞斯跑了好几个州,但还是没找到工作,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报名参加了美*,自此,温纳瑞斯成为了一名标准的美国*人。
年8月,温纳瑞斯成为了美国陆*的一名步兵,先在巴拿马、哥伦比亚等中美洲国家驻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跟随部队先后到过新几内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战场上同日本法西斯正面作战。
特别在南太平洋美*驻扎的一些小岛上,面对日本飞机连续18个月的狂轰滥炸,身为炮兵的温纳瑞斯作战勇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战结束后,本以为苦尽甘来,人生会迎来新的转机,可就在温纳瑞斯退伍后不久,美国再次爆发了经济危机,生活非常拮据的温纳瑞斯,只好重操旧业,第二次报名当了兵。
这一年,他28岁,第二次参*仅仅两个月后,温纳瑞斯就被派到了令人生畏的朝鲜战场。年11月28日,“联合国*”发动“圣诞节攻势”,妄图在圣诞节前打到鸭绿江畔、结束朝鲜战争,好在圣诞节来临前赶回老家过节。
可英勇善战的中国人民 早就摸清楚了美国人的底牌,他们充分利用“联合国*”急切求战的心理,以部分兵力节节抗击,诱敌深入,主力却不断向后转移的战法,释放出一波波的假象以迷惑敌人。
在 “不堪一击”的假象迷惑下,“联合国*”全线北进,很快进入了我 预先设伏的地段,不久,“联合国*”3.6万余人被 毙伤俘虏,而温纳瑞斯也在此役中沦为了 的一名战俘。
温纳瑞斯沦为俘虏后,被送到朝鲜碧潼第5战俘营,此时距离他来朝鲜战场仅仅才一个多月。
刚开始,温纳瑞斯与“联合国*”其他士兵一样,认为一旦被中国人民 俘虏,等待他们的将会是阴冷的牢房和残酷的非人折磨。因为,美*高层向下层士兵诈称:共产主义者都是吃人不吐骨的恶魔,如果被抓住便会遭到惨无人道的虐待,甚至被当做牲口一样杀掉。
正当温纳瑞斯怀着恐惧不安的情绪,来到朝鲜碧潼战俘营后,他这才发现,现实与美国*方的欺骗性宣传,有着天壤之别。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 俘虏管理人员发扬我*优待俘虏的传统,严格执行《日内瓦战俘公约》,对待战俘如兄弟一般,感化了无数敌*战俘。
据温纳瑞斯回忆,战俘生活没有打骂、体罚和侮辱,相反,在善良的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之下,战俘营内充满着快乐和友爱。
不让战俘干活,也不搜他们的口袋。至于金表等贵重物品,则由管理人员统一登记、管理,等遣返时还给他们。
即便是对那些犯了错误的战俘, 管理人员也从不打骂,而是采用教育沟通的方法,最多关关禁闭,但决不超过一周。
俘虏营没有铁丝网,更没有当时美国一些媒体说的“密布的电网”。昔日战场上的敌人变成了朋友,因此,在战俘营中的两年半的时间里,温纳瑞斯认为,被俘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他人生的重生和“解放”。
除了 管理人员对“联合国*”战俘们的充分尊重,使得战俘们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我*我*在生活上也重点关照战俘营。
要知道,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美*为了釜底抽薪,切断我 的后勤补给线,出动了大量的空*力量对 的后勤运输队伍狂轰滥炸,在补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前线 战士不得不一口炒面和着一口雪地下咽。
可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战俘们的生活依然在持续改善中。
当时, 俘管当局定出了俘虏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粮食克,白面、大米取代了初期的玉米、高粱,食油50克,肉50克,鱼50克,蛋50克,白糖25克。普通灶每人每天伙食费元(人民币旧币),轻病号灶元,重病号灶元。
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
也就是说,俘虏们的这个标准伙食,相当于 团以上干部的中、小灶标准,比 一般干部、战士的伙食标准高出很多。甚至,为了照顾到俘虏们的生活习惯,我们还特地从内地运去面包烤箱,给俘虏们精心制作烤面包。而信奉伊斯兰教的俘虏,还在生活上另有特别精细的照顾。
尽管 对战俘的改造工作已经做得非常细致入微了,但由于长期的战地生活和思家的缘故,使得不少战俘的健康出现了问题。
为此,周总理亲自批示:要加强战俘的营养,采取急救措施。在周总理的指示之下,一批高水平的医生,从全国各地被抽调到了朝鲜碧潼战俘营来,并在此建起了医院。
不仅如此,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羁押“联合国*”的朝鲜碧潼战俘营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俘奥运会”。
参会的选手来自北朝鲜各地战俘营的多名战俘,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扛着各种旗帜,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运动场,“奥运圣火”点燃之后,各种比赛激烈角逐。
比赛项目很丰富,跨栏、跳高、篮球、排球、足球、拳击、游泳、跳水等一应俱全。可以说,在战俘营内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堪称世界战俘史上的奇迹。
管理人员不光对内敞亮透明,对外也从不避讳国际友人的采访。从 战俘营成立之日起,就不断有国际知名人士、外国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和新闻记者参观访问。
他们亲眼看到,在 战俘营,没有铁丝网,没有狼狗,没有炮楼碉堡,除了战俘营大门口有两个卫兵站岗值勤外,没有大批荷枪实弹的*警到处巡查监视。
这里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宗教信仰, 对所有战俘均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年5月,著名的国际和平人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英国的莫妮卡·费尔顿夫人,在廖承志的陪同下到战俘营考察,并多次同战俘座谈。她感叹地说:“简直是奇迹!这哪里是战俘营,分明是一所国际大学校!”
也正是善良的中国人民以德报怨,温纳瑞斯的思想彻底发生了转变,以至于晚年回忆起当时的战俘生活时,他说:
“我在战俘营度过了两年零8个月的时间。在这些日子里,深深为中国人民 的行动、言论所感动。记得到了战俘营后,由于美*实施空中‘绞杀战’封锁 交通运输线,企图阻止中朝*队的反击,这给前线部队和对战俘的物资供应都带来极大的困难, 战士每天都在吃玉米、高粱、咸菜。
我们这些吃惯了牛肉、面包、奶酪、巧克力的美国战俘,开始都担心会受罪。然而,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俘虏营我们生活得非常好。 组织车辆冒着美国飞机的轰炸,从国内运来大米、面粉、肉类为我们改善生活。 还组织我们开展文体活动,为我们建立了俱乐部、图书阅览室,买来萨克斯管、吉他、钢琴等乐器以及国际象棋、篮球和橄榄球等体育用品。每半月都有机动放映组为我们放演中国或朝鲜拍摄的电影。
几乎每个星期六,我们都会组织长达两小时的晚会,演出我们自己排练的节目。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我们淡化了想家的念头。记得有一个荷兰战俘是个文盲,别人都给家写信他不会写,时常抹眼泪。一位会荷兰语的 *官当了他半年的老师,使他不仅会写信,而且还能写文章。
“时间长了,我们和 战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朝鲜群众给看管我们的一位 战士送了一个红苹果,这位战士见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苹果,知道我想吃水果,便把这个苹果送到了我手中。还有一名 战士领到了一支钢笔,他舍不得用,得知我喜欢钢笔时,便送给了我。这支钢笔至今我还保存着。
我抽烟很厉害,不少 战士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烟送给我抽。可以说,我在俘虏营的那段生活,是非常快乐的,我深信这支*队是一支文明的*队,是一支仁慈的*队,是一支得人心的*队。”
受到深深感动的不仅仅只有温纳瑞斯,当时,连同温纳瑞斯在内的共有21名美国战俘和1名英国战俘纷纷拒绝遣返回国。
如此大量的美国人“背弃”了他们的祖国,而投入“敌国”的怀抱,着实让当时蒸蒸日上的美国*府颜面扫光。
为了粉饰遮羞,挽回国际形象,美国派出了牧师和神父充当说客,牧师和神父们磨破了嘴皮,甚至播放他们父母的录音劝他们回国。
可期间只有爱德华·狄更生和克劳德·贝奇乐两人因此而改变了主意回到了美国,但在大洋彼岸的那头,等待他们的不是与家人们的团聚,也不是高薪体面的工作安排,而是被冷酷无情送交到了*事法庭。
爱德华因“私通敌人”的罪名被美国*府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克劳德则因“私通敌人”罪被判终身监禁,后来刑期减到20年。虽然他们服刑3年后都被释放了,但这两位美*战俘的命运让其他人更加坚定了去中国的决心。
而当时的温纳瑞斯呢?美国*府也许诺给他高官厚禄、美女香车,应有尽有,只要他肯回美国。可温纳瑞斯却抵制住了美国神父和牧师们的“糖衣炮弹”,多年以后,温纳瑞斯回忆起来说:
“在板门店,美国当局为了说服我,就以各种优惠条件拉拢我。一个美国*官送给我好多书籍和大量的礼物,说回到美国后可以给我安排年薪70万美元的工作,并帮我找一个美丽的姑娘做妻子。我经过反复考虑,终于顶住了这些‘糖衣炮弹’,我下决心到中国去,同中国人民一道去参加建设事业。今天,我仍认为我当时的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也正因为心怀对中国的无限热爱,年2月,温纳瑞斯和另外20名美国战俘和1名英国战俘一同来到中国,中国*府在北京召开大会,授予他们“国际和平战士”称号。后来,他们被送到山西太原集中学习中国历史、社会情况、经济建设、生活习俗,以及相关的*策、法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年后,遵从温纳瑞斯的意愿,他被分配到了山东济南造纸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在那个特殊年代,每当人们提到“美帝”、“美帝国主义”时,人们的脸上都会挂着满满的恨意和愤怒。
但当工友们得知温纳瑞斯拒绝遣返回美国的有关事迹后,他们非但没有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参加过侵朝战争的美国兵而憎恨歧视他,反而很尊重照顾他这位“美帝国主义的背叛者”。
尤其是那些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更是喜欢接近他,和他这个性格开朗幽默的“美国大个子”交朋友,工作之余,温纳瑞斯也喜欢和工友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打扑克。
工友们嫌叫他的中国名字“温纳瑞斯”拗口,干脆都叫他“老温”,温纳瑞斯也喜欢大家这样称呼他。于是,自此以后,“老温”就成为了伴随温纳瑞斯的终身“代号”。
就这样,老温在工厂干了几年后,由于表现突出,造纸厂推荐他去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学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马列主义理论等课程。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老温虚心好学、勤奋上进,最终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结业证书。
毕业后,面对尚有其它优渥的工作机会可供选择之际,老温却出人意料地要求仍回济南造纸西厂工作。回到工厂后,不少工友高兴道:“老温真是和咱们一条心,没有忘了咱们!”
老温来中国这些年,刚开始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鸿沟,老温的情路坎坷,后来伴随着完全与中国人融为一体,老温的婚姻感情生活才渐渐走上正轨。
老温有过两段婚姻生活的经历。他的第一位夫人是位山东姑娘,但结婚10年后,妻子患肺病去世,两人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这段婚姻生活就此而终。老温的第二位夫人叫白锡荣,白锡荣也是位山东姑娘,虽然当时俩人年龄相差12岁,但双方经过一年的交往,次年便在造纸厂工友们的撮合下,按照中国人的习俗举办了婚礼。
婚后,老温的子女相继降生。值得一提的是,老温索性就以中国人的“温”字为姓氏,并给大女儿取名温绍霞,儿子取名温绍磊。
年,恢复高考后,国家方兴未艾,一切还得从头再来,人才就成为各个领域延揽、争抢的对象。
由于老温在美国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文化修养比较深厚,因此,山东大学将其聘任为教授,讲授英语口语课程,同时,中国红十字会也为他提供的一套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享受着教授级的待遇和公费医疗,国家每4年为他提供一次去美国的往返机票。
自打年离开美国后,老温有20多年的时间没有回乡探亲了,于是,年,老温便决定回美国好好看看亲人们过得如何。
此时的中美两国尽管尚未建交,但关系早已实现了正常化,中美两国元首也积极向两国建交的态势靠拢,此时,老温回美国探亲,无疑会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交流。
老温就相当于联系中美民间情感的“纽带”,有了这条“纽带”的存在,自然会给日后中美关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强大的民意支持动力。
果然,老温回到美国后,鉴于老温的传奇人生经历和对新中国的好奇,美国许多组织和团体纷纷邀请他作演讲,以介绍他在中国的生活和经历。
这样一来,原本只在美国待个半年的老温,不得不一再延迟返回中国的时间,结果,竟在美国待了整整11个月。
在这11个月里,他的足迹遍及美国47个州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听众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传播和平思想和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自己几十年来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当时美国的多家新闻媒体对他进行过追踪报道,形成一股风靡全美的“温纳瑞斯热”。
当然,在美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中国充满友好和好奇,也有部分右翼团体和组织对中国充满偏见。
比如,老温在美国演讲时,时常会住在洛杉矶的母亲家中,可美国联邦调查局却偏偏带有色眼镜,想当然地认为他是“红色特工人员”,于是,FBI打算在老温的母亲家隔壁安装窃听器进行监控。
只不过,美国FBI的令人作恶的手法,遭到了老温母亲家邻居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悻悻作罢。
美国FBI却并没有就此收手,在此后的老温每场演讲中,美国FBI的工作人员总会时时刻刻在现场盯着老温。但老温却并没有丝毫害怕和犹豫,他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只要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谁又能凭空出来干涉呢?
此后,老温又两次从中国赴美探亲,每次总会被美国人民热情地簇拥起来。在美国人民那里,很多人都想从老温身上了解中国近些年以来的变化,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但每次,老温都会耐心解答,传递出一个正能量的中国形象,进一步增进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认知。
在三次回乡探亲的过程中,有一次,96岁高龄的母亲听了儿子介绍在中国的经历和生活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中国人对你这样好,你可千万要对得住中国人民啊!”
还有一次,有人略带挑衅地问温纳瑞斯:“美国经济那么发达,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想尽一切办法想到美国去,你怎么没有选择在美国安度晚年呢?”
温纳瑞斯深有感慨地说:
“美国是个只认‘钱’的国家,人情味淡薄,有不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相当悲惨。我在中国有妻子儿女,有外孙女,还有那么多关心过照顾过我的好朋友,中国每月发给我几千元的退休工资,我的所有医疗费用,都是公家负担。
每次返美探亲,工资照发,还发给出国旅费和往返机票费。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回美国呢?回到美国后我一无所有。至于回国探亲也是应该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年纪,再不回去看看就不行了。亲戚朋友一个个都没有了。
中国有句话叫‘叶落归根’,我的根在中国,我要死在中国母亲的怀抱里,我的骨灰将来要撒在*河里……”
也正是怀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无限赤诚的热爱,老温早就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了,在中国一待就是50年。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老温在中国定居了50年,并迎娶了中国妻子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可老温一心想要加入中国国籍的老温,却始终是位外国人的身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老温来中国安顿好一切后,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加入中国国籍,可当时又恰逢“十年文革”,不少机关都陷入了瘫痪状态,就这样,老温加入中国国籍的事情便被耽搁了下来。
后来,时间久了,老温心想只要心向中华,具体是哪个国籍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加入中国国籍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可老温却始终有一桩心愿未了,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
老温是从新旧时代交替过来的老人,他经历过二战、打过朝鲜战争,亲眼目睹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人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对于中国共产*,他发出了源自内心的崇拜,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如愿以偿。
有鉴于此,年8月,《齐鲁晚报》以一则长篇通讯---------《一位选择了中国的美国老兵》为题将老温的先进事迹和唯一遗愿刊载出去后,迅速引起了山东省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山东省委书记对此还指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老温当时仍是美国国籍,而他要加入中国共产*则首先要加入中国国籍。
当然,这对老温来说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毕竟他在中国落叶生根,生活了整整50个年头了,且持续地以一己之力不断贡献着社会,加上现在国家秩序都恢复了正常状态,加入中国国籍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但当有关部门的同志再三斟酌后认为,老温暂不加入中国国籍和中国共产*,保留住美国国籍,来作为中美两国对外交流使者,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则更为有利。
当组织部门的同志把意见和建议当面告诉老温后,老温动情地说:“只要是为了中国好,为了中国人民好,要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就这样,老温再也没有提入*的事情了,年8月30日,《齐鲁晚报》又以一篇《一个美国老兵的追求》为题报道了老温感人至深的一生。
年12月18日,老温走完了他坎坷崎岖而又无比传奇的一生,临终遗愿:把我的骨灰撒进*河,跟中华民族,永远交融在一起。
我是历史侦查处,下期精彩内容,我们再见,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订阅